本市科技动态
首页
>> 科技动态 >> 本市科技动态
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发布时间:2025-03-27 13:5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日报字号:[ ]


3月26日,市新闻办举行“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情况。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谭远国介绍,近年来,我市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大抓经济”鲜明导向,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核电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效实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科研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增强,“1+4+N”创新平台体系深度拓展,建设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500多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级调研员李崇煜表示,今年,我市将突出平台、项目、人才3个层次,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加快特种电子化学品等4个培育类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6家;聚焦高性能纤维等重点领域,培育建设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年内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80项以上,打造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创新产品25项以上。深入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建立行业高层次人才库及需求库,打造一批省级人才引领型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

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精准布局8条创新链,建立常态化“揭榜挂帅”机制,年获批省级科技项目100多项,争取资金超3亿元。目前,我市已在第四代核电、手术机器人系统、高性能碳纤维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威海壹号”卫星成功发射;18项成果列入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妙手”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高强高模碳纤维分别入选2023年度、2024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今年,市科技局将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谭远国表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我市将优化部署8条产业创新链,重点梳理凝练未来三年的重大创新项目,争取纳入省级支持“大盘子”;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5项以上;围绕低空经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

我市还将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威海基地,挖掘招引前沿技术项目、人才资源,力争促成科技合作项目20项以上;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争取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10人以上;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省外、海外建设人才飞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提升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服务效能,争取获批省级以上外国专家项目20项以上。

聚焦推动创新企业加快成长,我市坚持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24家。同时,我市将完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干、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梯次培育发展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由“量”向“质”转变;分批次组织重点产业专题产学研精准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选派300名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科技专员”;争取为500家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5亿元以上。

市财政局四级调研员(副县级)薛垂山介绍,我市在全省首家推出科技支行政策,并不断优化,2024年为科技型企业发放优惠贷款98亿元,累计发放410亿元。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截至2024年底,市级财政共出资14亿元用于市引导基金投资。

发布会上,还对我市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情况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启龙表示,近年来,我市以融合协同、绿色低碳、数字智能为引领,加快培育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其中,“威海中外运国际智慧物流中心”项目顺利推进,建设集智能化集装箱场站、商品装货棚、物流仓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智慧物流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艳玲表示,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市、县、镇、村、户、经营主体六级互联互通,农村闲置土地利用率提升20%;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场景52处,示范开展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控等相关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在国内率先探索丘陵薄地“宽行矮砧密植”的现代苹果栽培模式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