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科技动态
首页
>> 科技动态 >> 本市科技动态
院士领衔,我市初步构建起蓝碳领域创新发展优势平台支撑体系

发布时间:2021-05-10 09:1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科学技术局字号:[ ]


为拓展深化在海洋碳汇和负排放方面的研究,助力海洋产业内涵和外延发展,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及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于近日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省院士工作站备案,这是继唐启升院士工作站之后在我市落户的又一个海洋碳汇研究领域院士工作站,为我市海洋碳汇研究建立起“双核”优势。两个院士工作站研究方向错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启升及其团队主要开展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碳汇技术研究,焦念志院士及其团队主要开展微型生物碳泵研究、蓝碳调控机制研究、海洋碳汇生态环境模拟体系建设和近岸蓝碳增汇示范工程等。

我市拥有良好的蓝碳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日渐深入,此前已在推动蓝碳领域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尝试。2020年12月,由焦念志院士牵头,集聚全球海洋领域30多名院士、70多名科学家成立的“海洋负排放 支撑碳中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和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在我市成立,为山东省在海洋碳汇事业走在国际前列创造了重要条件。

焦念志院士到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调研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是我市推进蓝色经济建设的参谋、咨询和具体实施机构,于2021年4月纳入我市“1+4+N”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围绕蓝碳技术研究开发、海洋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等汇集高端人才,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该研究院蓝碳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轮廓。依托该研究院建立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启动生态模拟系统和蓝碳实验室建设,可实现优势互补,将对我市蓝碳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下步,市科技局将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蓝碳研究领域扩大和深化合作,着力发挥好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争取承担、参与典型海区碳指纹与碳足迹标识体系理论和应用研究、滨海湿地陆海统筹碳汇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推动蓝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示范,积极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威海力量。

(来源:海洋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