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孵化器“孵”出“世界首创” | ||||
| ||||
“经过同事们的匠心努力,湖南飞映航空装备第一张曲板压制成功。”11月2日,威海瑞欣科技企业孵化器董事长张曙光发了一条“朋友圈”,简单的文字配着3张图片,却难掩他激动地心情。他告诉记者,除了这笔航空装备曲板订单,他们还在与威海本地、烟台、广州等地的客户对接船舶曲板订单,而短时间吸引这么多客户前来洽谈合作的“秘密武器”,就是孵化器成功孵化的国内外首台民用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 记者了解到,船舶制造中,曲面分段流水线一直未能真正实现,其瓶颈在于曲面分段中的型材、板材构件都需要弯曲加工成形,技术难度大,目前船厂大多采用手工操作方式进行加工,如型材冷弯采用样板对样或逆直线法,曲板加工采用水火弯板工艺。手工加工周期长,质量不稳定,制约着造船向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项目由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呈方教授带队研发,为造船提供复杂曲面智能加工流程,实现无人干预的智能化加工生产。”张曙光介绍说,传统的水火弯板加工工艺依赖经验,一个火工班组需要20名工人,且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后继无人”等问题,三维数控弯板机投入使用后,每年仅劳动力成本就能为船舶企业节省200余万元,一张曲板的加工时间则从原来的四五天缩短为1个多小时,且基本不产生废料,同时,还适用于民用航空装备面板的生产,所以该设备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威海瑞欣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威海最大的民营孵化器企业,能成功孵化出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这一“世界首创”项目,背后离不开该孵化器多年来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开展各项双创服务,实施园区对标建设,围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强抓创新平台搭建。 2014年起,瑞欣孵化器以智能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专业方向,逐步实现了“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提档升级,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孵化成果。截至目前,孵化器累计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余家,新四板挂牌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引进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22人,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人,其中,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留学人员来鲁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人才3人;培育的企业建有8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20年毕业及在孵企业年收入达到2.2亿多元,年纳税570多万元。孵化器同时发挥连接高校、院所知识创新与威海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技术转移桥梁作用,促进区域自主创新成果的有效转移和产业化。先后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河北工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青岛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学生实训基地,并为区内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牵线搭桥对接,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累计认定各类技术交易合同32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3400余万元。 目前,园区在孵科技型企业58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38家,入驻企业先后研发生产出200多项科技成果,获百种以上专利授权,拥有知识产权247件。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29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的陈国栋博士创办的山东中清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孵化器内创业五年来,陈国栋和团队成员已经申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1项,2020年营业收入1500多万元,其“个性化图案智能喷涂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实施;山东广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威海艾迪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高新技术毕业企业获得“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省级称号。2018年10月,孵化器带领威海捷诺曼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威海艾迪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海索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的“威海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产业孵化集聚创新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项目计划,现已验收。 瑞欣孵化器积极完善园区配套,自筹资金3.58亿建设智能装备中试基地,形成产业集聚创新态势,帮助入驻企业顺利实现“想法→原型→产品→商业模式→市场化”的全流程,构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服务空间,为区域内的企业产业化落地做好无缝衔接。基地目前已竣工厂房3.5万㎡;现有“智能三维板材成型装备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高端智能数控机床自动化设备研发制造项目” “汽车用橡胶垫生产基地项目”等多个项目已经进驻,预计年实现产值2亿元,税收1000万元以上。基地正在加快引进一批落地见效快、具有造血功能、带动能力强的补链、强链产业项目,加快推动产业规模集群高质量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