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科技动态
首页
>> 科技动态 >> 本市科技动态
威海市产研院引领“1+4+N”创新资源向产业聚集

发布时间:2021-11-04 16:0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科学技术局字号:[ ]


今年以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聚焦制造企业创新需求“双走进”,聚焦先进制造人才短板谋突破,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拓路径,不断引领“1+4+N”创新资源向产业聚集,以高质量成果产出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研院聚焦制造企业创新需求“双走进”,推动技术产出最大化。按照“一区域一特色、一平台一方案、一产业一主题”原则,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精准化、常态化组织平台走进企业、企业走进平台,有力推动平台资源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更多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目前,已组织开展“双走进”活动403次,发布科技成果300多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46项。

在“双走进”活动中,“1+4+N”创新平台协同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产研院通过“双走进”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专场活动,成功促成威高改变泌尿高端耗材布局上海的计划,与光电院共建院士专家联合实验室,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条件成熟进行产业化,实现产研精准对接、产业就地布局等一举多赢。

“双走进”活动在破解行业急需共性难题也起到关键作用。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经过3个多月技术公关,成功研制出鱿鱼加工自动化装备样机,目前已在海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应用,有力推动解决海洋冷链食品加工用工成本高、招工难、人工作业艰苦、加工效率低下等问题,该项目也是威海全市首个“揭榜挂帅”项目。

此外,产研院参与成立了全市首个产业链联盟,助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10月13日,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8家平台参与成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助力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涵盖从事生产、研发和应用的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培育更加优质的产业生态,引导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互助,打造威海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升级版”。

产研院聚焦先进制造人才短板谋突破,推动人才产出最优化。在打造高端人才团队“强磁场”方面,通过领办院所、参与项目等多种方式,平台体系已汇聚院士21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64人,博士学位人才303人,其中泰山系列人才41人,有效做到“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多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比如,依托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设立仿生技术研究院,不到一年时间带来16个技术团队、173人,与十余家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举办多场高层次交流活动,有力提升了威海在国内外仿生领域的影响力。

同样,产研院也为引才育才留才栽下“梧桐树”。以哈工大创新创业园为例,该创业园目前在孵企业员工489人,其中哈工大应届毕业生17人、回流的往届技术骨干33人,同时园区为200多名在校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带动哈工大每年留威工作的毕业生由建园之前不足20人增加到去年的109人。

产研院也不断在探索引才育才留才新机制。产研院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前期征集到30多个企业220名研究生需求,哈理工首批选聘了13家企业30名产业导师,首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年底前将陆续到位,既为企业研发提供了人才支撑,又为引人留人提供了新渠道。

今年,产业还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拓路径,推动项目产出高效化。在推进“人才—项目—企业”就地孵化方面,产研院积极引导创新平台围绕十条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截至目前共实施产业化项目143项,孵化和引进企业229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形成产值超过100亿元。

在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方面,产研院牵头建设了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共同体采用“创新平台支撑、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园区承载”的模式,有效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创新要素,通过“揭榜挂帅”、设立基金联盟等方式,合力解决核心关键技术,促进重大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三年将争取到省扶持资金4000-5000万元。目前共纳入成员单位71家,梳理产业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55项,组织成员单位联合高校院所重点实施14项,汇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7个,培育孵化企业22家,10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今年,产研院成功引进国内创新创业服务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创业黑马,依托其遍布全国的产业生态资源和13年深度加速经验,为威海量身定制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平台、招引产业链中优质企业。10月19日,威海黑马独角兽企业加速中心正式揭牌运营,经过严格选拔的首批43名企业家加入黑马城市产业加速计划,开启专精特新“小巨人”加速进程;同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惠朗科技正式落地威海,规划建设智能印控仪研发制造中心,5家企业正在对接落地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