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有个“接地气”的科技智库 | ||||
| ||||
“最新的科技政策已经推送给院内企业,泓淋电力的生产线也着手改造……”11月8日下午2时,由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负责人,经开区管委、经开区科技创新局、经开区财政金融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天智研究院专班”,正坐在一起召开每月一次雷打不动的联席会,讨论主题就是当前企业的技术需求,确保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成立于2019年的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由经开区管委与哈工大(威海)合作共建,是我市“1+4+N”创新平台体系的“N”平台之一,也是威海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沿阵地。目前,已为我市30余家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50余项,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我们的电源线自动机改造一直没有完成,制约了发展进程,现在正与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合作,规划研发空调联机线全自动生产线和电源线全自动生产线,成功后将进一步提升产能。”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合作过程中,研究院一直从企业生产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方案,这样的研究院真的很“接地气”。 不仅解决企业难题,还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在威海,让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名声大噪的就是我市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研发成果落地。 海产品加工产业中,前置处理工序80%左右依赖人工,招工难、用工荒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要素。今年,威海启动海洋冷链食品加工全产业“机器代人”工作,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率先开展鱿鱼加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我市的众多科技创新平台被寄予厚望,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 “在‘揭榜挂帅’项目开始前,我们经常走访企业,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玉峰口中得知,研究院早已是服务我市制造企业的“老熟人”。 凭借“接地气”的服务和在智能制造领域成熟的技术经验,经过多轮评选和专家评议后,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协同威海福瑞机器人有限公司从揭榜单位中脱颖而出,由他们联合“挂帅”,开展技术攻关。 经过科研团队3个多月的研发,用工多、环境差、企业最急需的鱿鱼掏黄、切组环节的用工难题被解决——2台鱿鱼加工自动化装备研发成功。目前,这套服务于鱿鱼加工领域的自动化装备正在优化迭代,预计到今年年底就能大规模上市。到时,鱿鱼掏黄、切组加工环节将会实现从人到机器的更迭。 建立之初,研究院就有着明晰的定位。“聚焦智能制造等产业方向,围绕精致城市建设,打造高科技产业和高端人才聚集的科技生态圈。” 如何让这样宏大的目标规划落到实处? “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姚玉峰说,“今年,威海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也在寻求技术突破。作为服务威海经济发展的科技智库,我们就得务实、接地气。” 筹建威海市海产品智能化养殖与加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协同10余家企业开展相关装备的研发;和迪尚集团一起打造纺织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山东凤鸣桓宇环保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高洁净度润滑油净化设备,帮助企业产品转型升级…… 技术攻关如此接“接地气”的原因还在于有底气。除了11家入驻企业以及由40位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专家团队外,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还打造了一支20多人的独立研发团队,拥有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能够满足区域内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的需求。目前,泓淋电力有限公司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就是由他们来完成。 “对技术研究院来说,技术是根本,独立的研发团队能让研究院自我‘造血’,走得更踏实、更长远。”姚玉峰说,威海市海产品智能化养殖与加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后,将继续在解决海产品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中劈波斩浪,为威海产业转型升级续航。 ■记者手记 “接地气”方能携手共赢 科技创新既要“通天线”,也要“接地气”。威海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基于哈工大(威海)等驻威高校,我市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平台的着力点在哪儿?就威海而言,瞄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攻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就是最需要着力的地方。 “接地气”就是靶向要准,解决“为谁科研”的问题。纵观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科研成果,从海产品产业鱿鱼加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到打造物联网平台,都是精准对接产业、企业需求,解决了发展难题,也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 产业也好,企业也罢,“接地气”就是“接市场”。科研成果要转化,最终靠的是企业,企业需要的,转化自然就快。因此,作为创新平台,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主动了解企业需求,确保与产业发展、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科研突破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