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释放平台磁场作用,探索“三个打通”营造人才良好生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 ||||
| ||||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赵维玮教授到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挂职“科技副总”后,针对“提高轮胎质量检测效率”的技改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可以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浦林成山董事长车宏志说。科技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是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1+4+N”创新平台体系人才使用的一次大胆尝试。 2019年5月,威海市委、市政府发起成立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其牵头引领构建“1+4+N”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全市高端创新平台穿珠成链、握指成拳,释放高能级平台吸引人才的磁场作用和人才创新活力,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威海探索身份打通,让人才既享有事业编制的稳定,又可以获得企业运作模式的高收益。今年3月,威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支持“1+4+N”创新平台体系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7个专项人才政策。其中,围绕人才企业事业“双落户”,威海对“1+4+N”创新体系成员单位引进的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才,可直接给予事业编制身份,人才可通过绩效奖励、技术转移、自主创业等方式在企业全职工作并获得高收入,极大增强了平台引才用才吸引力。 着眼于打通人才科研项目与企业技术需求,威海探索多种人才使用模式,力争人才、企业双满意。针对企业不愿干而产业发展又急需的公益性、前沿性技术,威海支持“1+4+N”创新体系探索“揭榜制”“包干制”“项目经理制”等新模式。“N”平台之一的威海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姚玉峰教授团队揭榜承担了威海首个“揭榜挂帅”项目—鱿鱼自动掏黄设备和鱿鱼头切组设备,节约人工60%,效率提高2倍,30多家市内外企业咨询设备性能提出订购意向。此外,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创业园、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等体系内平台分别探索出了人才“创新在平台、产出在企业”模式、人才挂职“科技副总”模式、“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既为企业研发提供了人才支撑,又为威海引人留人提供了新渠道。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还探索资源打通,推动平台体系握指成拳,打造服务人才全链条。承担建设了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要素高效集聚,助力优势产业壮大发展;引进国内唯一上市的孵化类平台企业创业黑马,依托其遍布全国的高端资源优势和12年深度加速经验,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加速、成长、上市“全链条”服务;设立专项基金,为人才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资本助力,已直投项目5个,撬动社会资本近10亿元;成立科技服务联盟,签约纳入相关机构16家,可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专业服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