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威海高新区:孵化器里飞出“金凤凰” | ||||
| ||||
近年来,按照“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威海高新区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 精致服务 做初创企业“贴身保姆” 梳理商业模式、挖掘项目核心亮点、弥补企业营销方面的欠缺……9月10日上午,山东省威海创业大学副校长刘晓东带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威海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的山东拙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公司总经理于长松点对点进行一场大赛前的路演准备工作。 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 山东拙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即将参加由科技部组织的颠覆性技术大赛,这次赛前路演对于长松来说极其重要:经过近5年的发展,公司的燃气安全领域产品即将规模推入市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场国家级的赛事对企业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山东拙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了家用智能安全阀、家用智能安全表等,在燃气智能安全、管网泄露监测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创新成果。在于长松看来,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从成立到现在,在威海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可谓是“无忧创业”。 在创新创业基地这个“大管家”的帮助下,山东拙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于长松不仅省去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同时财务、专利、法务、政策服务等方面一系列保姆式服务,为公司解决了后顾之忧。 “2021年公司产值预计1000万元,明年计划规模化生产。”于长松说,作为一名创业者,与创新创业基地之间更像是“铁哥们”,好的创业平台让公司蓄足了能量,朝着既定目标一步步前进。 在创新创业基地,像于长松这样取得优异成绩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在他们看来,威海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对创业企业进行全产业链条孵化,是一个扶持创业者的好地方。 “只要你有好点子、好技术、好项目,我们就可以给创业者提供发展机遇。”威海高新区科技创新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威海高新区累计投入近4亿元用于创业大厦、创新大厦和创新创业基地等孵化设施建设,规划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业态、轻资产型等专业孵化区域,建立高校创新项目、韩国创新项目加速区、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威海创新创业基地及技术转移集聚区,引进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赛宝研究院、黄河计量院等平台。 经过多年运转,威海高新区内孵化器构建起了完善的创业辅导体系,建立了“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服务模式、“创业实训+创业指导云平台”创业导师体系,提出了“孵化—中试—产业化”的“三级孵化体系”思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场地、资金等方面为孵化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并引入科技支行、风险投资、专利代理、科技查新、技术交易中心和律师事务所等多个中介服务机构。 威海高新区科技创新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威海高新区创业中心成立“创客金海湾”,着力打造“围绕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整合各类创业支持政策”为特色的众创空间。经过两年运转,创业中心将“创客金海湾”、创业咖啡、创业培训基地整合为“创客空间”,委托威海创业大学运营管理。 在威海创业大学的指导下,“创客空间”为入驻的创业服务平台机构、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各类创业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与对接平台,提供项目路演、交流洽谈、会议室、天使会客厅等功能和服务。借助这一平台的项目资源、导师资源、资本资源等优势,创新创业中心内孵化企业星罗棋布。 经过探索与发展,截至目前,创新创业基地孵化面积达到16.3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数达到1000余家,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3亿元,达到毕业标准的企业150家,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60余家,大学生创业企业1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1家;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2000多人,大专以上学历占70%以上;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42家企业建厂,总投资10亿多元,建筑面积超38万平方米。 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富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威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威海纽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明星”企业,从孵化器毕业后迅速成为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新生力量,成为威海高新区引领科技创新突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持续赋能 推动“四新经济”新跨越 9月6日,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在赶制中广核订制的履带检测机器人。一旁仓库内堆满了各种零件,一个月后,这些零部件将组装成大型深海工程用机器人。 “这些深海装备订单来自俄罗斯,能达到3000米到6000米不等,90%以上配件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泽文说,未来机器人是国内少有的拥有完整生产体系的公司。 吉威医疗心脏支架研发中心 2009年,陶泽文带领团队来到威海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结合威海产业特色,研发水下机器人。从自主研发水下机械手,到瞄准最前沿科技,破解深水救援、检测、施工等技术难题,研发深海工程、深海检测等大型深海装备机器人,公司在技术研发上拼尽全力。而在陶泽文看来,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如今成为同行业的领跑者,在于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威海高新区管委的支持和帮助。 “考虑到特殊水下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检测和市场推广,对生产厂房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第一时间选择了拥有不同孵化载体类型的威海高新区。”陶泽文说。 2016年初,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接到俄罗斯生产大型机器人的订单,但厂房受限。了解这一情况后,威海高新区管委只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解决了问题:把未来机器人从创新创业基地引入到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提供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并减免两年半多的房租。 大厂房具备了生产大型机器人的能力,再加上威海高新区管委给予的相关政策扶持,为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免除了很多后顾之忧。“前几年的政府财政补贴让我们有了提前投入研发、储备人才、购置设备的空间,不仅让企业活下来,更是加速了发展。”陶泽文说,预计2021年公司年产值1.5亿元,目前接到的总订单也排到2022年。 从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起步时的3人到现在120多人的团队,从最初的两三种产品型号增加到现在的四五十种型号,营业收入从最初的四五十万元增加至现在的1.5亿元……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未来机器人今非昔比,已成为细分市场的领跑者。眼下,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陶泽文正在为持续扩大产能做准备。 和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一样迅猛发展的还有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远航科技入驻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食品药品智能化设备。经过一年的孵化后,远航科技在唐山路建厂房,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再到如今双岛湾的远航工业园,远航科技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公司从无到有的蜕变,离不开区内孵化平台发挥的作用。”谈起从孵化到加速发展的十余年历程,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玮感触颇深。 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刚注册时,王仕玮还是个学生,经常往返威海和英国两地。但每次回国,看到公司被孵化器工作人员照顾得很周到,威海高新区的创业环境令他感动,更坚定了要在威海研发食品药品智能化设备的决心。 “液态食品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项目立项期间,王仕玮遇到难题:一个大项目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信息化数据采集平台等环节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怎么跟高校牵上线?哪个高校与项目匹配?这些问题都让王仕玮犯了难。这时,经过威海高新区科技主管部门的引荐,他成功对接上了哈工大(威海)和中国海洋大学两所高校。再后来,这一项目在孵化器的推荐下成功入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从科研项目申报到争取扶持资金,再到贷款融资发展,威海高新区管委都为远航科技提供了不少助力。2014年,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威海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的推荐下,成功登陆新三板,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添了一把猛火。 “登陆新三板,拓宽了融资渠道,我们就有了资金,在双岛湾科技城盖了3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并增加科研团队力量,为公司快速发展打牢了基础。”王仕玮说。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原有的智能装备产品主要集中在啤酒行业,未来三年内,将逐步从啤酒行业向调味品、饮料生物发酵、液态医药行业等领域拓展。目前在手订单量达1.5亿元,而这仅仅在酿造食品行列,随着下一步行业拓展,产值将会实现翻番增长,朝着国内一流药品食品智能装备供应商的目标前进。 “现在回头看,公司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抓住了很多机遇,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威海高新区管委及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王仕玮和陶泽文不约而同地如此表示。 “孵化加速平台不止为企业提供了硬件环境,更多的是提供了软件服务,包括技术对接、政策服务、管理培训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个‘创业导师’在提供服务,为企业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力。”王仕玮表示,没有这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步伐不会如此快速。 更加贴心的创业辅导、更加细致的发展服务、威海市首屈一指的发展环境……一个又一个像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这样标杆式的企业在大浪淘沙中立了起来。威海高新区已然找到了一条更为适配自身区域的新发展路径——孵化载体的发展在面积有多少,更在服务质量有多高。 “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需求、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我们提供差异化服务,为这些科技企业赋能。”威海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威海高新区成立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加快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形成“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发展梯度,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载体服务功能、创新创业活力三个提升,形成适应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入驻产业园区 企业奔跑实现加速度 9月8日下午,位于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威海纽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净化车间内,数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生产体外诊断试剂。 2014年7月,威海纽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入驻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来到医疗器械产业园进行产业化生产。4年孵化成长、4年产业化发展,纽普生物成为目前省内规模最大、涵盖产品最广的POCT快速体外诊断试剂盒研发生产企业。疫情期间,纽普生物更是快速反应,组织力量以最短时间生产出心梗三项、C反应蛋白等体外诊断试剂。 “我们现在研发生产了30多种体外诊断试剂,有20多名硕士以上科研人才、30多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内生物医学诊断领域少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威海纽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浩介绍。 “没有在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孵化的昨天,就没有在产业园发展的今天。”王鹏浩感慨地说,从前期在孵化器起步,到入驻园区快速产业化发展,整个建设发展速度远超预期,正是得益于威海高新区的高度重视、孵化器及产业园区部门的精心服务。 眼下,在威海高新区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像威海纽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样区内孵化,再到产业园规模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区内孵化企业来到产业园拎包入驻,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扑在研发生产上。凭借威海高新区的资源聚集效应,和在不同行业的全链条布局,区内两大产业园吸引了一大批孵化毕业企业,尤其以生物医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最为突出。 “一端链接育苗器的初创资源,一端链接专业园区推进产业化。”威海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前期选择入孵企业时也会着重考虑创新方向,瞄准区内核心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条,让孵化器不仅仅是科技服务的“聚合池”,更是区域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疫情期间,孵化企业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为抗疫贡献了科技力量。迪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4小时在创新创业基地建起一个防护服生产厂房;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内的威海福瑞机器人有限公司,短时间内完成了高速平面耳带式全自动平面口罩机的设计、整个生产链条的搭建;威海龙升精密器械有限公司适时增设口罩机的研发项目,研发的有平面一拖二口罩机、KN95口罩机和KF94口罩机;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结合自己掌握的红外热成像和智能传感等技术,快速研发生产了系列红外测温产品。 有新模式,才会有新发展。威海高新区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双创孵化载体的做法,按照“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思路,深入探索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机制,支持高校、企业、集体等建设各具特色的双创载体。 在威海高新区,不仅政府投资建设孵化器,高校、企业参与的建设也齐头并进。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成立专业技术研究院 威海高新区科教优势明显,拥有哈工大(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威海)等多所高校,激发蕴藏在众多高校、院所围墙里的创业激情,也是威海高新区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的着力点。 其中,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建成研究院12个,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26家,集聚首席科学家、院士、博士等各类人才490多名,100多个高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将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3大产业板块,引进行业领军人才20余名,建成5个工程中心,落地高精尖项目16个;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驻区高校在建育苗器超10万平方米,12个双创项目进入准产业化阶段。 在企业园区产业化方面,引导华田集团建设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专注于智能装备领域,入驻企业40多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2020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成为威海高新区创新地标。 此外,区内还有迪尚集团、威高集团等企业建设的创新梦工厂、创业咖啡、专业加速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载体,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大引擎。 将“筑巢引凤”变“筑巢育凤”,威海高新区成绩斐然。截至目前,威海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总孵化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超2000家。数字背后显示的是威海高新区孵化载体的发展壮大,也彰显了威海高新区决策者推行的“强化科技引领,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成功实践。 日前,威海高新区出台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3年,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存量达到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家,打造科技型领军企业10家。 “我们将始终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和使命,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和体系,集聚国内国外的创新资源,孵化和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威海市的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新力量。”威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